以下文字资料是由(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,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!
1. 浙大文言文校庆公告到底有多少硬伤和破绽
这篇集中了浙大古典文学学科力量拿出来的骈体文言文,却被内行人看出了多处硬伤破绽:有不文的问题,有出韵的问题,有偏枯的问题,有赘词的问题……槽点一文体乱首段[国有成均],末段[天朗气清]为散文,乱用[兮]的那一段为骚体,其他为骈文,三种文体混杂。
夫文岂有常体,但以有体为常。——《文选》。
文言自秦汉始已经有常体,文体混乱,是为下品。(据说三们教授一个是研究散文的,一个是研究骈文的,一个是研究屈骚的,三位独立创造然后组合在一起,可能各自都不错,混成一起成了麻辣烫。)
槽点二历法表达不严格中国有自己传统的纪年法,一般用皇帝的年号,如:洪武元年、康熙三年。但近代由于西方通用纪年占主导,遂以西历为标准。
但在文言中以传统纪年为好,没有皇帝年号可用干支纪年法,写为“丁酉年”。如果为了好识别,用西历也未尝不可!但文中的二〇一七的数字表达错误。
中国以“一到九”为零数,往上是“十百千万”为整数。整零之间,在上古用“有”“又”间隔,如:吾十有五而致于学。
——《论语》。后来可以省略。
如小说中常用“第百三章”,就是103。又如“史记凡百二十篇”。
整数与整数之间不用间隔词。用“〇”来间隔并且强行间隔的是整数,是浙大首创的文言表达格式。
就是不合格式。槽点三白话语法乱入[虽逢世有盛衰之别,然求真无旦夕或忘。
],强行用“虽……然……”表达“虽然……但是……”的语法结构。可是这语法结构为白话借鉴的西方语法。
如“长者虽有问,役夫敢伸恨?——杜甫《兵车行》”,不能写成“虽长者有问,然役夫敢恨?”,文言语法只用一个“虽”就解决。虽然好像也念的通,就是不地道。
像中学生写的“Chinglish”。槽点四基本避讳不遵守[肇华诞之隆庆],“隆庆”为明穆宗年号。
避讳皇帝年号是基本常识。“避讳不仅是一种封建价值观,更成为作文中千年不变的基本常识,是基础。”
避讳不遵守,那何必写文言?既然写,就要遵守基本常识。槽点五强行拆分成语导致不合语法[期继往而开来],“继往开来”来自于“继往圣,开来学。
——朱熹”,继的本来是圣,开的是学,强拆为成语已经是不合语法,“往来”为动词,不能作宾语。如果要写在叙述性的文言文文体中,不能使用这样不合语法的句式。
其次,“期”用为“期待”是很后来的用法,用“冀”字更好。[钟江南之毓秀],“钟”是“凝聚”的意思,“毓”是“产生”的意思,浙大文把“毓秀”活生生误当作名词。
槽点六简化白话为文言[天地创生],就是“天地创造生命”。如果这也算文言的话……“天地合而万物生”,“创”是一种刻意的制造。
中国文字中更常用“命”来表示生命,而不是用“生”。如:狗也是一条命啊。
不说狗也是一条“生”。女娲造人,也不用创,虽然“创”有“造”的意思。
但这样写实在生硬,是把白话简单简化一下为文言。“湿地”,在传统文化中“湿”代表湿气,是不好的。
如“住近湓江地低湿。——白居易《琵琶行》”,这里用现代的湿地概念夹杂在文中。
湿地古已有之,意思不同,褒贬相反,不宜使用。槽点七仿写不认真[天地创生,万物兴焉;君子创业,垂统续焉。
],明显仿写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。”焉,意思是“这里”,作状语指“在这里”,代指前面的“山”“渊”。
而浙大文中,“天地创生”的落脚点为生,焉也应该指生——成物兴起在生命上?不合逻辑。后面“君子创业”落脚点为业,指浙大,可以勉强可以。
槽点八数字写法错误二〇一七,“十七”不能写为“一七”。2.“一百二十”,去掉“一”。
3.“百年复廿”,没有“复”作间隔词的写法,详见槽点二。槽点九白话词语乱入“公历”在西方历法以前,把农历为公历,是通用的历法,只是现在把西历人为地定为“公历”,公历本就存在,如果写在文言中,更妥的写法是“西历”或“西元”。
中国历法自成体系,仍是公历。“周年”在文言中指“一年、满一年”,“周年”表示纪念日是新式用法,不妥。
[适甲子之逢双],“双”强调的是成对的匹配,不是两次。古文中表示两次,用“再”。
槽点十词语搭配不合逻辑[历……夜月,倚……秋光。],应该是历秋光,倚夜月。
槽点十一对仗不搭[原夫……启于……],“原夫”常用为发语词,不计入对仗的字数,如:若夫淫雨霏霏,连月不开,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。“若夫”发语词不与后面相对,仍构成对仗。
但浙大文中似乎扭曲表示为“原来是”,那用“源乎”对“启于”更好。[龙泉烟雨,遵义朝阳。
],“烟雨”指像烟一要的雨,用了比喻修辞;后面“朝阳”是早上的太阳无比喻,对仗严重不合。这样的槽点还有很多很多,读者自己找。
槽点十二为文不用谦词这点是写文言的大忌,[莅临盛举,共襄伟业。],说自己的校庆是“盛举”,浙大的成就是“伟业”,毫无谦逊之意,是为文大忌。
不可原谅。骈体注解为好,不宜翻译,翻译出来失去了文体美。
简单的词语注解:【成均】指最顶级的官学。“掌成均之法,以治建国之学政,而合国之子弟焉。”
——《周礼》【清季】清朝。直接用“清末”,非要用“清季”使人迷惑。
【甲子】六十年。【庠序至教】。
2. 浙大文言文校庆公告到底有多少硬伤和破绽
这篇集中了浙大古典文学学科力量拿出来的骈体文言文,却被内行人看出了多处硬伤破绽:有不文的问题,有出韵的问题,有偏枯的问题,有赘词的问题……槽点一文体乱首段[国有成均],末段[天朗气清]为散文,乱用[兮]的那一段为骚体,其他为骈文,三种文体混杂。
夫文岂有常体,但以有体为常。——《文选》。
文言自秦汉始已经有常体,文体混乱,是为下品。(据说三们教授一个是研究散文的,一个是研究骈文的,一个是研究屈骚的,三位独立创造然后组合在一起,可能各自都不错,混成一起成了麻辣烫。)
槽点二历法表达不严格中国有自己传统的纪年法,一般用皇帝的年号,如:洪武元年、康熙三年。但近代由于西方通用纪年占主导,遂以西历为标准。
但在文言中以传统纪年为好,没有皇帝年号可用干支纪年法,写为“丁酉年”。如果为了好识别,用西历也未尝不可!但文中的二〇一七的数字表达错误。
中国以“一到九”为零数,往上是“十百千万”为整数。整零之间,在上古用“有”“又”间隔,如:吾十有五而致于学。
——《论语》。后来可以省略。
如小说中常用“第百三章”,就是103。又如“史记凡百二十篇”。
整数与整数之间不用间隔词。用“〇”来间隔并且强行间隔的是整数,是浙大首创的文言表达格式。
就是不合格式。槽点三白话语法乱入[虽逢世有盛衰之别,然求真无旦夕或忘。
],强行用“虽……然……”表达“虽然……但是……”的语法结构。可是这语法结构为白话借鉴的西方语法。
如“长者虽有问,役夫敢伸恨?——杜甫《兵车行》”,不能写成“虽长者有问,然役夫敢恨?”,文言语法只用一个“虽”就解决。虽然好像也念的通,就是不地道。
像中学生写的“Chinglish”。槽点四基本避讳不遵守[肇华诞之隆庆],“隆庆”为明穆宗年号。
避讳皇帝年号是基本常识。“避讳不仅是一种封建价值观,更成为作文中千年不变的基本常识,是基础。”
避讳不遵守,那何必写文言?既然写,就要遵守基本常识。槽点五强行拆分成语导致不合语法[期继往而开来],“继往开来”来自于“继往圣,开来学。
——朱熹”,继的本来是圣,开的是学,强拆为成语已经是不合语法,“往来”为动词,不能作宾语。如果要写在叙述性的文言文文体中,不能使用这样不合语法的句式。
其次,“期”用为“期待”是很后来的用法,用“冀”字更好。[钟江南之毓秀],“钟”是“凝聚”的意思,“毓”是“产生”的意思,浙大文把“毓秀”活生生误当作名词。
槽点六简化白话为文言[天地创生],就是“天地创造生命”。如果这也算文言的话……“天地合而万物生”,“创”是一种刻意的制造。
中国文字中更常用“命”来表示生命,而不是用“生”。如:狗也是一条命啊。
不说狗也是一条“生”。女娲造人,也不用创,虽然“创”有“造”的意思。
但这样写实在生硬,是把白话简单简化一下为文言。“湿地”,在传统文化中“湿”代表湿气,是不好的。
如“住近湓江地低湿。——白居易《琵琶行》”,这里用现代的湿地概念夹杂在文中。
湿地古已有之,意思不同,褒贬相反,不宜使用。槽点七仿写不认真[天地创生,万物兴焉;君子创业,垂统续焉。
],明显仿写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。”焉,意思是“这里”,作状语指“在这里”,代指前面的“山”“渊”。
而浙大文中,“天地创生”的落脚点为生,焉也应该指生——成物兴起在生命上?不合逻辑。后面“君子创业”落脚点为业,指浙大,可以勉强可以。
槽点八数字写法错误二〇一七,“十七”不能写为“一七”。2.“一百二十”,去掉“一”。
3.“百年复廿”,没有“复”作间隔词的写法,详见槽点二。槽点九白话词语乱入“公历”在西方历法以前,把农历为公历,是通用的历法,只是现在把西历人为地定为“公历”,公历本就存在,如果写在文言中,更妥的写法是“西历”或“西元”。
中国历法自成体系,仍是公历。“周年”在文言中指“一年、满一年”,“周年”表示纪念日是新式用法,不妥。
[适甲子之逢双],“双”强调的是成对的匹配,不是两次。古文中表示两次,用“再”。
槽点十词语搭配不合逻辑[历……夜月,倚……秋光。],应该是历秋光,倚夜月。
槽点十一对仗不搭[原夫……启于……],“原夫”常用为发语词,不计入对仗的字数,如:若夫淫雨霏霏,连月不开,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。“若夫”发语词不与后面相对,仍构成对仗。
但浙大文中似乎扭曲表示为“原来是”,那用“源乎”对“启于”更好。[龙泉烟雨,遵义朝阳。
],“烟雨”指像烟一要的雨,用了比喻修辞;后面“朝阳”是早上的太阳无比喻,对仗严重不合。这样的槽点还有很多很多,读者自己找。
槽点十二为文不用谦词这点是写文言的大忌,[莅临盛举,共襄伟业。],说自己的校庆是“盛举”,浙大的成就是“伟业”,毫无谦逊之意,是为文大忌。
不可原谅。骈体注解为好,不宜翻译,翻译出来失去了文体美。
简单的词语注解:【成均】指最顶级的官学。“掌成均之法,以治建国之学政,而合国之子弟焉。”
——《周礼》【清季】清朝。直接用“清末”,非要用“清季”使人迷惑。
【甲子】六十年。【庠序至教】。
3. 如何评价《浙江大学 120 周年校庆公告》使用文言文
你说一个校庆通告非拿文言文写是啥用意?推广文言文的使用?那肯定不是,就算推广也轮不到它浙大。
所以,动机无非就是为了彰显浙大人文气息NB呗,说难听点就是装X呗。既然如此,您装X失败,还不允许别人说一两句?商业公司哪个广告失败、公关失败,骂的人多了,怎么轮到你浙大就不行了?就因为您是所大学就得护着?有人说,写得如此半文不白、字不押韵,那是与现代接轨,我就笑了。
您既然要与现代接轨,那还用啥文言文啊?您既然用古文,那当然就得遵从古文的格式。没那金刚钻还偏要揽瓷器活,没实力偏要上,那别人说您一句附庸风雅,有啥冤的?。
4. 文言文校庆公告是语言知识还是人文素养
参考资料:
何龙
据浙江在线报道,浙江大学师生的朋友圈这两天被一篇“雄文”刷屏了。这篇文章通篇文言文,是浙大发布的120周年校庆第一号公告。
要看懂这篇文言文公告,借助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恐怕还不够,可能还要不断地查阅《辞海》;中文系的学生都未必能够全部“破译”,就更难指望其它校友能轻松理解了。果然,有人感叹自己没怎么看懂而要求译成白话文
对这个“译成白话”的要求,公告作者之一、浙大中文系教授胡可先果断拒绝,他说:“古文怎么能翻译成白话文,翻译过来韵味就全没了。”
报道说,已经有人朗诵了这篇文言文公告。
“至若鸿儒会通,踵武前贤;厚德励行,创启新学。惟新是系,勤学修德,授业有若春风;惟真是求,明辨笃实,开坛无妨争啄。苞桑犹安危之所系,志远思深;锦蕞仍梁栋之是培,器弘识卓。……”
像这样的文言文公告读起来已经十分费劲,听起来将会怎样?大概就像不懂英文的人听英文歌曲一样,听进去的只有声音吧?
对此公告,浙大副校长罗卫东评论说,“此篇公告……体现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雄厚历史底蕴,集中展示了中文系古典文学学科的风采,让人耳目一新。要切实改变人们对浙大有知识无文化的偏见,需要更多师生校友的共同努力。既要有重大活动的文化设计,更要有从身边细节着手的点滴积累。其中,老师同学以及广大校友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气质,无疑是学校文化最好的窗口。加油吧!”
文言文只是一种语言知识,只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工具,把用文言文写校庆公告视为“文明素养”和“文化气质”,恰恰反映了这位副校长“文化气质”的表面化。
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。它以人的价值、人的感受、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,以人性来对抗神性,对抗凌架于人之上的任何教义、理论、观念和实践。
在一次演讲中,龙应台是这样区别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的: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,是材料,是工具,是可以量化的知道;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,渗透人的生活与行为,才能称之为素养。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、史、哲学之后,更进一步认识到,这些人文“学”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,对人的关怀。脱离了对人的关怀,你只能有人文知识,不能有人文素养。
我们姑且不去谈“五四运动”提倡白话文的意义,不去谈文言文公告的传播障碍,只从人文素养中尊重人的感受看,校庆公告不是文学作品,不以克服文字障碍为 *** ,它要面对的是包括对文言文一知半解者在内的校友。而这篇让人“没怎么看懂”的文言文公告却是通过为难别人来展秀作者自己的。连使用文字都缺乏人的关怀,怎么反成了“人文素养”的表现?
中国人一直都具有强烈的“返祖意识”和“啃老思想”:见到法律失守、道德沉沦、价值倒错,人们就归因于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发扬光大,于是就到“国学”中寻找解药,甚至认为繁体字、文言文就是这帖解药中的甘草。
有此观念的人却没有想到,这一被迷信了几千年的“中药”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,从来就没有根治过专制制度;我们现在更需要的,是能很快发挥药效、能从根本上起治疗作用的“西药”——至少也应是中西结合式的治疗。但不幸的是,在我们的门诊处方中,“西药”却不被允许使用。
当然,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在无需破译文字“密码”的电子媒体中长大,确实缺少必要的古文知识,但在通行白话文时代,这不是致命的短板;真正致命的短板,是缺少常识,缺少思考和思想,缺少正常的价值判断力,简单地说,缺少真正的人文素养。浙大更要引为自豪的,应该是人文素养而非语言知识。
5. 小学生 文明礼仪的相声(短)
内容:小玲趴在桌上睡觉。
小艾丢了本书在旁边,出去。小伍进来,坐在小艾的位置上。
小艾(进来):唉,哥们儿,真是莫名其妙,是不是在搞笑,难道你没看到,这个座我已经占了!小伍:丁是丁,卯是卯,其实我占的比你早!小艾:我一大早就来了,咋没看见你呢?小伍:我昨天晚上占的。小艾:最后一排是我的专利!为了它,我每天早早地起了床,抢破了头,血直流,这个位置不能丢!小伍:最后一排是我的骄傲,风水宝地这边独好。
要想把我从这赶跑(小艾:——咋地?)劝你趁早拉倒!小玲醒来:吵什么吵什么吵?一大早就在这么神圣的教室里吵架,浪费大好青春!知道你们犯了什么错误吗?啊?小艾:知道。小伍:我们不吵了。
小玲:你们最不可原谅的是——把我吵醒了!小艾坐在小玲前面。小艾:最后一声得,还是发扬风格。
哥们,考试照着我点!小伍:啊?今天考试啊?小玲:可不?我今天手都麻了!小艾:吓的噢?小伍:睡觉睡的吧?小玲:都不对!打小草累的!小艾:哎,想我昨晚点灯熬油地折腾了大半夜呀!小伍:哎呀,发奋学习了?小玲:你也打小草?小艾:哪呀,我在想考试的策略!小伍、小玲凑过去:想到什么?小艾狂笑:告诉你们,这招绝了!小伍、小玲:快说啊!小艾:照书抄——(拿起书)小玲:去死!小伍:是个好主意!我咋没想到呢?小玲:得了吧。你这也叫绝招?哎,为了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,我给你们出道幽默智力题儿。
小艾、小伍不理她。小玲:说,考试答卷分几步?小艾、小伍凑过去:几步?小玲:分三步!第一步:把名字写上。
(两人点头)第二步:把题目看一遍!(两人点头)第三步:——把卷纸交上去!小艾:交白卷哦!小伍:什么破题啊?小玲:我再给你们出一道题儿;说,今天考试了,谁没来?小艾:今天考试谁能不来?小玲?小玲:我不在呢么!小艾:看看四周,小伍?小伍:在呢!小艾:啊!我知道了——小艾!小伍:你是白来了!来了跟没来还不一个结果!小玲:答,老师呗!还没来呢!老师走进来。三人吓一跳:来啦?怎么说不来就来了呢?哎呀!(吵闹)老师:叫什么?癞蛤蟆进来了哦?三人笑。
老师:严肃点!这考试呢!一点职业道德都没有!这年头最重要的是什么?——分数!分分分,你们的命根!(邪笑)考考考,俺们的法宝!小艾:抄抄抄,咱们的绝招!老师:快发卷纸!考试了也不早点来,这都几点了!考试都开始了半小时才来!干什么去了啊?发卷。老师:考试时间共两小时!不超过一小时不许交卷!想答卷的同学请拿起笔,不想答卷的同学请原地休息。
想上厕所的同学——请约束好自己!小艾:我把老师好有一比,他是耗子找猫当三陪——要求无理!小玲:就是!难道他是传说中的说唱歌手,要不嘴里怎么就叨咕叨咕的没完?老师:肃静!你们要比树还静!知不知道你们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?比盐海重!三人开抄。老师:(指小艾)这位同学请不要抄了!小伍、小玲:我没抄啊!老师走到了小艾面前:同学,别抄了!小艾:你怎么知道?我放在桌子里抄的!老师:你桌子前面的板掉了,我都看见了!小艾:(看了看)哎呀!真倒霉!老师没收小艾的卷纸,小艾刚想站起来走。
老师:坐下!不到一小时不许出去!老师走到小伍旁边,小伍把卷纸拿到桌里去抄。老师:行了行了,别装了!最看不起你们这些拿书作弊的,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。
你刚才怎么抄来的?这样?这样?小伍:再低点再低点!老师:(没收了小伍的卷纸)你也坐着反省一下,为什么拿书作弊?小伍:也不想拿书啊!谁让我没像她(小玲)一样打好小草的!小玲瞪大眼睛看着小伍。老师:这就对了,下回记得打小草!我就喜欢这种用功的孩子。
老师:到点了!交卷。收好卷纸。
老师:好。记得下午来考高数!(下)小艾:啊!下午还考高数?小玲:啊!!下午考高数!(拿起小草)刚才考了什么?小伍:高……数?!那是什么树?三人:研究下怎么打小草吧!老师走进来(老师均由一人换装扮演即可)。
小艾:语文老师!老师:小艾,你怎么写作文的!(卷纸给小艾)小艾:怎么了?老师:你读读。小艾:《我的老师》,我的老师长了一张瓜子脸……老师:等下,(拿出一大牌子,上写爪)你这是瓜子脸的瓜吗?你写来的是我的老师长了一张爪子脸!小艾:老师,爪子脸也是脸,就不能凑合看吗?老师:你接着读。
小艾:我的老师长的真漂亮,真漂亮,真漂亮呀真漂亮,真漂亮呀真漂亮……老师:停!你写那么多真漂亮干吗?就这么一直写到了结尾!小艾:老师,作文不是要求不能少于500字吗?老师:那你就只 *** 漂亮?小艾:不是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吗?这就是我的全部感情啊!老师:哼哼,告诉你,你才496字!小艾:哦!那再补一句:真漂亮啊!老师:你看看你的古文翻译,触槐而死你怎么译的?小艾:找棵老槐树上吊了!老师:为什么是老槐树?你看你解释词语,解释逝世,你竟然写去死!小艾:噢,我本想写死去的!老师:(一脸无奈)你,你又挂了!小艾:再给我一次机会吧!我都重修五次了!老师:好吧,我就给你个机会。听说过疱丁解牛,游刃有余吧?你用游刃有余造个句子。